呼吸机说明书核心要点
一、产品概述
呼吸机是一种用于辅助或替代患者自主呼吸的医疗设备,通过机械通气维持气体交换,改善氧合与通气功能。其核心组件包括主机、湿化器、呼吸管道、管路支架、机架等,部分型号配备电池、氧传感器、过滤器等。呼吸机广泛应用于医院重症监护室、手术室及家庭护理场景,支持成人、儿童及新生儿患者的呼吸管理。
二、主要功能与参数
通气模式
IPPV(间歇正压通气):通过正压将气体压入肺内,依赖患者自主呼气。
SIMV(同步间歇指令通气):在自主呼吸间隙提供机械通气,保证每分钟通气量。
CPAP(持续气道正压):维持呼气末气道正压,改善氧合,常用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。
PSV(压力支持通气):在自主呼吸基础上提供压力支持,降低呼吸做功。
S/T模式(自主/时间控制):患者自主呼吸时触发吸气支持,呼吸微弱时自动切换为时间控制。
关键参数
潮气量(TV):成人通常设为5-15ml/kg,儿童为6-12ml/kg,需根据患者体型和病情调整。
呼吸频率(RR):成人12-20次/分钟,儿童20-40次/分钟,新生儿40-60次/分钟。
吸呼比(I:E):一般设为1:1.5-2.5,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延长呼气时间(如1:3)。
吸入氧浓度(FiO₂):范围21%-100%,长时间使用建议不超过50%-60%,避免氧中毒。
PEEP(呼气末正压):通常设为3-12cmH₂O,ARDS患者可能需要8-12cmH₂O。
最大安全压力:一般不超过10kPa(约75cmH₂O),防止气压伤。
三、操作流程
使用前准备
设备检查:确认电源、气源(空气、氧气)连接正常,管道无漏气,湿化器加注蒸馏水至规定水位。
患者评估:了解患者病史、呼吸功能及当前生命体征,选择合适面罩或气管插管。
环境准备:保持环境安静,避免强电磁干扰,确保备用氧气源及应急电源可用。
操作步骤
连接管道:将呼吸管路一端连接主机出气口,另一端连接面罩或气管插管。
设置参数:根据患者情况设定通气模式、潮气量、呼吸频率、PEEP等参数。
启动设备:打开主机电源,启动湿化器,观察设备自检及呼吸回路检测结果。
连接患者:确认模拟肺通气正常后,脱去模拟肺,连接患者并观察生命体征。
监测与调整:密切观察患者面色、呼吸状况及设备报警信息,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参数。
使用后处理
关闭设备:先关闭主机和湿化器电源,部分机型需先进入待机状态再断电。
清洁消毒:
每日清洗面罩,每三天清洗过滤片和管道,使用蒸馏水或专用清洁剂。
每周浸泡消毒吸气安全阀、呼气阀等部件,避免使用含氯消毒剂。
维护保养:
每月检查空气入口防尘网、风扇防尘网,必要时清洁或更换。
每年检查吸气安全阀膜片、氧传感器,必要时更换。
四、注意事项
首次使用
先进行开关机测试,确认设备正常工作后再连接患者。
佩戴面罩前清洁面部,去除油脂,以提高密封性并延长面罩寿命。
日常使用
防止漏气:使用鼻面罩时保持嘴部闭合,漏气严重时可改用口鼻面罩或下颚带。
避免干燥:冬季或长时间使用时,启用湿化器以减少鼻部、口部干燥不适。
监测报警:对气道高压、低压、窒息等报警保持高度警惕,优先确认患者安全后再排查原因。
特殊场景
COPD患者:PEEP设为3-5cmH₂O,避免过高导致气压伤。
ARDS患者:需高PEEP(8-12cmH₂O)及反比通气(I:E=1.5-2:1)。
家庭护理:定期记录使用情况,与医生沟通参数调整需求,避免自行更改设置。
五、常见问题处理
气道高压报警
原因:气道阻塞、气管插管过深、人机对抗、肺顺应性降低等。
处理:检查管道是否漏气,调整通气参数,使用镇静剂或肌松剂缓解人机对抗。
低氧血症
原因:FiO₂设置过低、PEEP不足、通气模式不当等。
处理:提高FiO₂,增加PEEP,切换为更合适的通气模式(如CPAP或PSV)。
设备故障
电源故障:检查电源线连接,使用备用电池或应急电源。
气源故障:确认氧气瓶压力充足,更换钢瓶或检查供气管道。
注: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