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说明书(核心要点)
一、产品概述
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是一种用于临床检验的医疗设备,通过电阻抗法、流式细胞术、光学技术等,对血液样本中的白细胞、红细胞、血小板等细胞进行快速计数和分类,同时测定血红蛋白浓度等参数,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。设备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,包括医院检验科、门诊、急诊等场景。
二、主要功能与参数
检测项目
白细胞(WBC):总数及五分类(中性粒细胞、淋巴细胞、单核细胞、嗜酸性粒细胞、嗜碱性粒细胞)。
红细胞(RBC):数量、血红蛋白(HGB)、红细胞压积(HCT)、平均红细胞体积(MCV)等。
血小板(PLT):数量、平均血小板体积(MPV)等。
其他参数:如红细胞分布宽度(RDW)、血小板分布宽度(PDW)等。
部分型号:支持C反应蛋白(CRP)检测、有核红细胞(NRBC)计数等扩展功能。
技术参数
检测速度:60-100样本/小时(视型号而定)。
样本用量:静脉血或末梢血,用量通常为20-37μL。
存储容量:可储存≥5万条测试结果(含直方图、散点图)。
显示与打印:配备彩色触摸屏,支持中文报告打印,可选A4、B5等多种纸型。
三、操作流程
使用前准备
设备检查:确认电源、试剂(稀释液、溶血剂等)、耗材(吸样针、试管等)充足且在有效期内。
环境要求:温度15-35℃,湿度≤85%,避免阳光直射或强电磁干扰。
开机自检:启动设备后,仪器自动完成液路灌注、清洗及本底测试,确保无报警提示。
样本采集与处理
静脉血采集:使用含EDTA-2K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,轻轻颠倒混匀5-10次,避免剧烈摇晃导致溶血。
末梢血采集:从指尖或耳垂采血,第一滴血弃用,用第二滴血进行检测,避免组织液混入。
保存与运输:室温保存不超过6小时,若需延长保存时间,应置于2-8℃冷藏。
检测步骤
样本编号:在设备操作界面输入患者信息(姓名、年龄、性别等)及样本编号。
放置样本:将采血管或预稀释样本试管置于采样针下,确保采样针轻触试管底部。
启动检测:按“RUN”键,设备自动完成吸样、稀释、分析并输出结果。
结果审核:查看检测报告,确认数据无异常标记(如蓝色表示低于下限,红色表示超过上限)。
关机与维护
关机流程:完成检测后,按操作指南关闭设备电源,避免直接断电。
日常清洁:用干布擦拭设备表面,定期清理采样针、废液桶等部件。
定期保养:根据使用频率,每3-6个月由专业人员进行深度维护(如清洗光学系统、更换泵管等)。
四、注意事项
样本质量
避免使用溶血、脂血或凝集的样本,否则可能导致结果偏差。
末梢血采集时,禁止过度挤压穿刺部位,防止组织液混入。
抗凝剂选择
推荐使用EDTA-2K抗凝剂,用量为1.5-2.2mg/mL血液。避免使用肝素或草酸盐,可能影响血小板计数或白细胞形态。
设备状态监控
每日开机前进行质控测试,若结果超出允许范围,需重新校准设备。
检测过程中如出现堵孔报警(如“WBC堵孔”),需按说明书排查并清理液路。
安全防护
操作时佩戴手套、口罩,避免直接接触血液样本。
废弃物(如采血管、吸样针)需按医疗废物处理规范分类处置。
结果解读
全自动分析仪的白细胞分类结果为过筛手段,异常结果需结合人工镜检确认。
结合患者临床信息(如症状、病史)综合分析检测数据,避免单一指标诊断。
五、常见问题处理
检测结果偏低/偏高
检查样本是否抗凝充分、有无凝块,或重新采集样本复测。
确认试剂是否过期,必要时更换新试剂并重新校准设备。
设备报错
参考说明书中的故障代码表(如“E01”表示液路堵塞),按指引排查问题。
若无法解决,联系厂家售后或专业维修人员,勿自行拆卸设备。
数据无法存储或打印
检查存储空间是否已满,清理历史数据或外接U盘扩容。
确认打印机连接正常,纸张类型设置与实际一致。
注: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