颅内压监测仪
定义:
颅内压监测仪是一种用于连续或间断测量颅腔内压力(颅内压, ICP) 的医疗设备系统。它通过在颅骨内或脑脊液腔内放置微型传感器或导管,直接或间接地将压力信号转换为可读的数值和波形,并实时显示在监护仪上。
核心目的:
实时监测颅内压水平。
评估颅内压的动态变化趋势。
早期发现颅内压增高(颅内高压),这是许多神经系统急重症(如重度颅脑损伤、脑出血、大面积脑梗死、脑肿瘤、脑积水等)的严重并发症,可导致脑疝、永久性脑损伤甚至死亡。
指导临床治疗决策(如脱水降颅压药物的使用、是否需要手术减压等)。
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。
为什么监测颅内压很重要?
颅内是一个密闭的骨性腔隙,其内容物(脑组织、血液、脑脊液)的体积相对恒定。当其中任何一种成分体积异常增加(如脑水肿、血肿、脑脊液循环受阻)或颅腔容积减小(如颅缝早闭)时,就会导致颅内压升高。持续的颅内高压会:
减少脑血流灌注: 影响脑组织供氧供能。
导致脑组织移位: 形成脑疝(如小脑幕切迹疝、枕骨大孔疝),压迫脑干等重要结构,危及生命。
造成继发性脑损伤: 加剧原发病的损害。
主要监测类型(按传感器放置位置)
脑室内导管监测:
方法: 在侧脑室内放置一根导管(通常连接外部压力传感器)。
优点: 被认为是 “金标准”,最准确;可同时进行脑脊液引流,既是监测手段也是治疗手段(降低ICP)。
缺点: 操作相对复杂(需钻孔和穿刺脑室);感染风险(脑室炎)相对较高;导管可能被血块或脑组织堵塞;技术要求较高(需成功穿刺脑室)。
脑实质内探头监测:
方法: 将微型传感器(光纤或电子式)直接插入脑实质内(通常在额叶)。
优点: 操作相对简便,置入成功率高;感染风险低于脑室导管;不易堵塞;提供可靠的ICP数值。
缺点: 准确性略逊于脑室导管(需定期调零校准);不能引流脑脊液;探头成本较高;可能因局部组织反应导致读数漂移。
硬膜下/硬膜外传感器监测:
硬膜下: 传感器置于硬脑膜下方、脑组织表面。
硬膜外: 传感器置于颅骨和硬脑膜之间。
优点: 感染风险最低(不穿透硬脑膜);操作相对简单。
缺点: 准确性通常低于脑室内和脑实质内监测(硬膜外尤其明显);硬膜下传感器可能受脑组织挤压影响读数;不能引流脑脊液;临床应用相对较少。
腰椎穿刺导管监测:
方法: 在腰椎蛛网膜下腔放置导管连接压力传感器。
适用场景: 主要用于诊断交通性脑积水或评估脑脊液循环通畅性,或在无法进行颅内置入时作为替代。
缺点: 不能准确反映幕上ICP(尤其在颅腔与椎管交通受阻时,如脑疝、脊髓病变);感染风险;患者活动受限;在颅内高压时进行腰穿有诱发脑疝的风险,不作为常规ICP监测的首选。
技术原理
液压传导: (如脑室导管) 颅内的压力通过导管内的液体传导至颅外的压力传感器。
光纤传感: 探头尖端有反光膜,压力变化导致反光膜变形,从而改变反射光信号,转换为电信号。
压阻/压电传感: 探头尖端的微型压力敏感元件(如硅晶片)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形变,导致电阻或电荷改变,转换为电信号。
电子传感器: 探头内置微型电子传感器,直接感受压力并输出电信号。
操作与放置
通常由神经外科医生在手术室或ICU无菌条件下进行。
需要在颅骨上钻一个小的骨孔。
严格无菌操作至关重要,以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。
传感器/导管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颅骨上,连接延长管和压力传感器模块,再连接到监护仪。
显示与解读
数值: 显示实时ICP数值(单位:mmHg)。正常成人ICP范围为7-15 mmHg。通常认为:
ICP > 20-25 mmHg 需要积极干预。
ICP > 40 mmHg 是极其危险的水平。
波形: 显示ICP随心动周期和呼吸周期的波动曲线。分析波形形态(如是否存在病理性高原波)有助于判断颅内顺应性和病情。
趋势图: 显示ICP随时间变化的趋势,对评估病情演变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。
适应症(需要监测ICP的情况)
重度颅脑损伤(GCS评分 ≤ 8分)。
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出血(尤其是大量出血或累及脑室)。
大面积脑梗死伴严重脑水肿风险。
颅内肿瘤(尤其是巨大肿瘤或术后)。
脑积水(急性或监测分流效果)。
颅内感染(如脑膜炎、脑炎)伴严重脑水肿。
代谢性脑病伴严重脑水肿(如肝性脑病、Reye综合征)。
某些颅脑手术后。
原因不明的意识障碍或神经功能恶化,怀疑颅内高压时。
并发症
感染: 脑膜炎、脑室炎、伤口感染(风险最高的是脑室导管)。
出血: 置入路径出血(硬膜外、硬膜下、脑实质内血肿)。
脑组织损伤: 置入过程中直接损伤。
功能障碍: 读数不准、零点漂移、导管/探头堵塞或移位。
脑脊液漏。
临床意义与治疗指导
ICP监测是神经重症监护的基石之一。它提供的信息对于以下决策至关重要:
启动降颅压治疗: 如使用甘露醇、高渗盐水、镇静、过度通气、低温治疗等。
评估降颅压治疗效果: 实时观察治疗措施对ICP的影响。
决定是否需手术干预: 如清除血肿、去骨瓣减压术、脑室引流术等。
目标导向治疗: 根据ICP和脑灌注压(CPP = 平均动脉压 - ICP)的目标值进行治疗(如CPP导向治疗或Lund概念)。
判断预后: 持续顽固性颅内高压往往提示预后不良。
发展趋势
微创化和无创化: 研究更安全、更便捷的监测技术(如经颅多普勒、鼓膜移位法、视神经鞘直径测量、生物电阻抗法等),但目前有创监测仍是临床金标准和主流。
多模态监测整合: 将ICP监测与脑氧监测(PbtO₂)、脑微透析、脑电图(EEG)、近红外光谱(NIRS)等结合,更全面地评估脑生理状态。
无线与可植入技术: 开发可长期植入、无线传输数据的传感器。
智能化数据分析: 利用AI算法对ICP波形和趋势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预警。
总结:
颅内压监测仪是神经重症领域不可或缺的生命支持设备。通过精确、实时地测量颅内压,它为诊断颅内高压、指导降颅压治疗、评估疗效和预后提供了关键依据,显著提高了危重神经疾病患者的救治成功率。选择哪种监测方式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、医院条件和医生经验综合判断。尽管存在一定并发症风险,但其带来的临床获益在合适的患者中远远大于风险。技术的不断发展旨在追求更精准、更安全、更便捷的监测方法。
注: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