仪器核心结构
组件 | 功能 |
---|---|
进样区 | 放置反应后的试纸条,手动或机械传送至检测位。 |
光学检测系统 | 含光源、滤光片、光电传感器,分波长检测各试剂垫颜色(通常用550nm、620nm等)。 |
控制系统 | 微处理器分析反射信号,调用预设算法输出结果。 |
显示/输出模块 | LCD屏幕显示结果,支持打印或连接LIS系统传输数据。 |
校准装置 | 内置校准条或程序,开机自动校正光学精度。 |
优势 vs 局限性
优势 | 局限性 |
---|---|
▶ 速度快(60-120样本/小时) | ▶ 人工步骤引入误差风险 |
▶ 成本低(全自动的1/3-1/5) | ▶ 无法识别有形成分(如细胞) |
▶ 维护简单 | ▶ 易受药物/色素干扰(如利福平) |
▶ 适合中小型实验室 | ▶ 试纸条需严格防潮避光 |
临床应用场景
门急诊筛查:快速初筛糖尿病、尿路感染、肾病。
体检中心:大规模人群常规检查。
基层医疗机构:替代繁琐的手工化学检测。
科研辅助:动物实验尿液指标动态监测。
质量控制要点
试纸条管理
冷藏(2-8℃)密封保存,使用前室温平衡30分钟。
避免触摸试剂垫,防止污染。
每日校准
用配套校准条验证光学系统稳定性。
结果复核规则
阳性结果(如蛋白质++、潜血+)需镜检或磺基水杨酸法确认。
维生素C阳性时,评估其对隐血/葡萄糖结果的干扰。
技术演进方向
趋势 | 意义 |
---|---|
智能防差错 | 条码识别试纸条批次,自动调取参数 |
物联网集成 | 无线传输数据至云端,远程质控管理 |
多模态整合 | 结合便携式显微镜实现“干化学+有形成分”一体机 |
总结
半自动干化学尿液分析仪以经济性、高效性成为基层医疗的主力设备,其核心价值在于将主观的目视比色转化为客观的光电定量。尽管受限于半自动化流程和干扰因素,通过规范操作和结果复核,仍是尿液筛查不可替代的初诊工具。未来向智能化、集成化发展将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边界。
注: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